秦始皇陵新发现:大批未成年少女被碎尸陪葬!(5)
但这次鲁莽行动的后果,被一直持反对态度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不幸言中:色彩鲜艳的丝绸类织物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化为灰烬,大量有机质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,连万历皇帝的尸骨,后来也被“红卫兵”焚毁。定陵发掘的考古报告,也是时隔30多年以后才得以完成。
因此,在10余年后,当郭沫若先生再次向国务院报请发掘明长陵及唐乾陵时,被周恩来总理坚决否定后,曾题诗“待到幽宫重启日,延期翻案续新篇”,写出了他的失落与不甘。
时光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,在借鉴国内外文物保护先进经验和理念后,中国政府提出了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”的文物工作方针,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确定了基本方向。因此,在面对国内外舆论和社会各界对发掘秦始皇陵地宫的关注时,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及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,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。
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宋新潮:“把它们留在没有开掘过的墓葬里更好,墓内稳定的状态更适合文物长时间保存,至少目前的技术能力和人工环境远远不行!”
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:“发掘秦始皇陵必须具备这么几个条件:其一,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,是我们的,也是我们子孙的,对它的发掘必须要具备好的条件;其二,文物是不可再生的,特别是像秦始皇陵这样极其重要的文物,保护条件不好,损失就会很大。
也就是说,必须有万无一失的保护条件;其三,国际上,对一切考古发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,对古遗址都是不主动去发掘。正因为如此,在短期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,是不会主动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。”
在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,陕西省政府正通过立法等程序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。将秦始皇陵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,对可能影响文物安全、环境景观的各种行为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。
基于上述原因,秦俑博物馆研究室原主任张文立和他女儿张敏合著《秦始皇帝陵》一书中指出:“秦始皇帝陵的发掘,涉及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各个方面的因素,是一个系统工程。这就决定了它是遥远的未来,只能耐心地等待,甚至要等待几代人。当然,如果出现某种偶然的奇迹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”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